top of page
作家相片齊也

投入關係的平靜


《談關係與自我探索》 活著,就是在一連串的關係之中存在。我們在關係之中感受到快樂,卻也時常為關係所苦,這些快樂與痛苦的片段拼湊出所謂的生活。 當我們在受苦的時候,把自己從關係中抽離看起來似乎是終極的解決之道。我們以為只要沒有了這些折磨我們的關係,我們就可以徹底擺脫這些苦難。 受不了你,就離開你,我們以為只要收拾好分離所帶來的痛苦與掙扎,就可以恢復平靜。這種對解除痛苦的誤解造就出一種扭曲的作法,在我們的文化裡特別常聽見,叫做「放下」。 當你身邊的人受苦的時候,你是不是也曾經如此告訴他? 「放下吧!把你緊握不放的東西放下,痛苦就會結束」 「要學會放下,不要計較不要執著」...... 如果可以放下自然就放下了,用不著別人來說,也用不著你刻意去這麼做。 我常告訴學生,所謂的放下,是你從這些影響你的關係中充分了解、接納之後,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。真正的放下,不是一個行動,而是一個自然發生的過程。如果是以行動的形式呈現,因為被要求或被建議或自己選擇了放下,那並不是真正的放下,而是把這份困擾你的關係擺到一邊,換言之,是一種逃避。 離開,總是比較簡單。結束了表面上的痛苦,就可以回到表面上的平靜,過上表面的生活。但我們無法停止跟這個世界建立關係,當我們無可避免地再次進入到一段新的關係之中,往往會發現之前那個好不容易「放下」的痛苦再度出現,事實上這些痛苦未曾離開,因為這些痛苦就是你,那個不了解關係中的自己本身就是痛苦,利用結束關係來逃避痛苦,就是逃避關係中的自己。 在所有形式的關係之中,你,是唯一的共通點,所有的關係之中都有你的存在。是的,你在你的每一份關係之中,你與父母的關係、與朋友的關係、與伴侶的關係、與你的生活的關係、與你喜愛的物件的關係、與你的興趣嗜好的關係、與你的情緒的關係、與你自己的關係....一切的關係,都與你有關。除非你結束與這個世界所有的關係,但實際上並不可能,因為人不可能完全仰賴自己而生存。 關係會有結束,也會有開始,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無法完全孤立,既然所有的關係都有自我在其中,會在關係中受苦,必然跟我們自己有關,不是嗎? 關係就像一面鏡子,映照出那些我們不一定知道的自我。你跟一個人建立關係的同時,意味著你們有所交流,在這份交流的過程中,各種「你」的模樣不斷的浮現出來,你的每一個念頭、每一個決定、每一次情緒的出現、做出的每一個選擇...都是你,唯有在關係之中,有機會看見我們真實的樣貌,這些樣貌不是透過想像、期待形塑出來,而是真真切切的你的樣子。 人在愈突發、愈緊急的情境之下,愈容易顯露出自己真實的模樣。在那些來不及深思熟慮就必須馬上做出反應的情境裡,真實的你瞬間浮現,不容你修飾、偽裝或受限的直接展現出你自己,那個也許連你也感到陌生的自己。 在與人建立關係的過程中,我們無法控制別人要對我們說出什麼或做出什麼,因此在生活裡的許多與他人互動的片刻,都是突發而當下的,這樣當下的交流正是幫助你探索真正的自己的媒介,藉以了解自我更多不同的樣貌。 當然,你永遠都能主動結束任何一段關係,但結束關係的同時,也失去了認識自己的機會。 許多人把探索靈性自我誤以為是一條孤獨的道路,必須出世修行、剃度出家或是前往人煙稀少的地方才能了解自己。但當你把自己與世隔絕,斷絕了與他人關係的同時,也失去了那面映照出自己的鏡子,缺少了這些顯現自己的媒介,你要從何認識自己?你只能自己一個人與書籍、戒律或教條這些沒有生命力的東西互動,這些死去的媒介顯現的並不是你,而是那些死去的東西。 任何的教條、書籍、宗教都無法真實的反映出你的模樣,透過這樣的媒介來探索自我是危險並充滿陷阱的,把自己放在孤獨無助等等的情緒中探索自我,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,落入幻象幻覺之中,你以為你領悟了真理,但那真理卻可能只是內心創造出來的假象。 自我了解的唯一方法,就是在關係中去覺察、去認識自己的種種樣貌。 當然,探索關係中的自己不一定會是輕鬆、快樂的過程,也許伴隨著許多的痛苦、不堪,畢竟真實的自我往往跟我們以為的自己不一樣,試著接受這些真實的自己,無論是不是我們理想中的樣子,唯有先接納才能進一步深入探索。 逃避關係,終究只能在痛苦之中不斷的循環;投入關係之中,需要一些勇氣,但這是認識真實自我的珍貴途徑。每當你更了解自己的當下,痛苦在那瞬間就離你而去,你再也不需要告訴自己要放下,因為你已經從痛苦,轉化成為了放下。 弄懂了,自然就放下了。

ॐ शान्तिः शान्तिः शान्तिः 平安平靜 齊也

164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